
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他怀着变法图强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改变社会衰败的现状,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登飞来峰》一诗,正是借登高游览,表现了王安石的这一理想抱负的。
诗的首句扣诗题下笔,交待游览景点,并对景点作了形象的描绘,诗人不仅登临了飞来峰,而且还登上了建筑在峰顶的塔,这峰和塔高约千丈,耸立云端:人在上面,可以居高临下,俯览四周胜景。这一开笔描写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次句紧承首句而来,写登高可以看到日出景象。诗人不写别的,而选择了鸡鸣“见日出”这一景象,一是突出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二是显然蕴含着他的向往与寄托。诗的一、二句都是为后两句作铺垫。
三、四两句,是诗的精华,蕴含的哲理极其深刻。“浮云”,本指天空中飘浮着的云层,在诗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情调显得低沉。王安石则豪迈地宣称:我一点也不怕浮云遮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最高的地方!意思是说:我有崇高的政治家理想和洞穿事物的哲人眼光,何惧小人当道!这两句诗,借写景抒情,借咏物来言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立意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豪言壮语。
总之,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奔放、充满哲理,因此,有人曾经说这首诗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