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受朝廷排挤,为了谋生,他来到巴蜀地区,在孤独寂寞的巴山夜雨中,收到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情不可抑,便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诗,用来表达他对亲人的怀念。
首句一问一答,明确点题。妻子盼夫心切,来信询问归期,诗人回答“未有期”。由于没有找到出路,所以无从说起,他一路漂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羁旅之愁跃然纸上。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看上去是写景:绵绵秋雨,淅淅沥沥,涨满秋池,但那无尽的秋雨中分明交织着诗人无尽的孤独和惆怅,正所谓景中含情。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从眼前跳写到将来,从巴山写到妻子身边,写出了诗人的遐想和对未来欢乐的憧憬。“何当”照应首句的“未有期”,抒发了游子思归的急切心情,又隐含了多少难以料定的惆怅。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以情写景。在绵绵秋雨中,诗人阅读着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难定,可见诗人心境的郁闷、孤寂。但是,作者跨越这些,盼望在相聚的欢乐中叙说今夜的一切,倾诉相思的感情。在这里,诗人展示了将来的欢乐,使整个诗情增加了一点暖意。
短短的四句诗,明白易懂,但感情抒发却显十分曲折、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