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字,明白当初他们是怎样造出来的,造字时的用意是什么,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掌握汉字。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这种说法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产生了。但严格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文字、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到了东汉时,《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详加阐明六书理论,说明了汉字构造的规律及其运用原则,使文字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
我们的祖先在开始造字的时候,是从图画开始的。由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上有些事需要记住或告诉别人,就刻个画作标记,逐渐演变为图画性的文字。这种依照实物的样子描出简单的图形的造字方法,就是象形造字法。
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
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
例↓
许慎对象形所下的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画成其物”,就是将字形画成它所代表的物体的模样;“随体诘诎”,就是让字的笔画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讲的都是描绘实物形状的意思。
象形字存在缺点
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这是因为:
汉字里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
想一想鸟为何不点睛?
我们知道,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