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诗与诗人夜泊秦淮河的所见所感,讽刺了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政事的上层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诗人先写环境,然后才写自己泊船、泊船的时间和地点。这种先染后点的写法,是为了强调自己的感受。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有一种清冷而朦胧的气氛,这是自然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感情的气氛,从中透露着淡淡的哀戚、朦胧的惆怅。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最突出的感受。可以说,是笼罩着全诗的气氛。
第二句一方面补足了第一句,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另一方面又引出了三、四句。因为“近酒家”,于是听到了歌女的卖唱声,同时也引出了诗人的感慨。“商女”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在隔江的酒楼上,商女卖唱,唱的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音。如果没有喜欢这种曲子的达官贵人,她们会唱吗?商女不知道亡国恨还可以理解,那些达官贵人身负天下安危之责,还是如此醉生梦死,那就不可宽恕了。显然诗人讽刺的矛头是对着那些欣赏着亡国之音的达官贵人,诗人的愤慨是深广的,不过表面上表现得比较含蓄而已。
全诗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串始终,诗人的情绪由开始的凄凉惆怅转而成为激愤。后两句,诗人于婉曲的风调中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