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二章 古代琴棋书画
一 琴
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古人把玩艺术、闲适生活的标志,更是古人从容潇洒精神品格的再现。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嵇康弹奏《广陵散》
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华胥引》的名曲,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见其国之状况,羡慕不已。华胥国的国民所过的安详自在的生活,正是黄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说,黄帝的华胥之梦,正是他治国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贤的理想,往往通过琴来表达,孔子、庄子也都是琴学大家,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琴名曲,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乃、关山月等。 
相关知识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广陵散》:它的题材源于《聂政刺韩王》故事,讲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其子聂远以泥瓦匠身份行刺韩王失败,逃人深山刻苦学琴十年,练成绝技,再次入宫利用弹琴之机刺死韩王,以了心愿,但他也因此而被杀。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此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平沙落雁》:古琴曲,明朝此曲名为《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近三百年来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汉宫秋月》:最初为琵琶曲,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表现宫女幽怨悲泣的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曲、江南丝竹等。
《梅花三弄》:相传晋桓伊以笛吹奏《梅花三弄》之曲,南朝至唐—直为笛曲,曲名或为《梅花落》,表现的基本为怨愁离绪的情感。明清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多表现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因梅花为中国文人生命情调的象征,此曲以音乐形式表现了这一内涵。
《阳春白雪》: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原为琴曲,唐代显庆二年,吕才以此曲配上了歌调。古时每以“阳春白雪”连称,故常被认为一曲,后世琴谱则均分为两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乐曲以清丽明快的旋律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
《胡笳十八拍》:原为一首长篇诗歌,蔡文姬作。东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二儿女。她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用重金赎回文姬。蔡文姬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唐以前就有了为蔡文姬诗配乐的《胡笳十八拍》琴歌,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幽怨。现代改编本以琴曲、管子独奏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