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四 宫殿和其它建筑
宫殿建筑在堂室布局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规模更大,更讲究皇家的尊贵和气派。其它的如祭祀、寺宇道观和园林建筑,功能特殊,建筑形式显得更特别一些。
宫殿:秦汉以前,与殿堂向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为帝王专用,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历代宫殿,基本都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沿着中轴线在最前面设置若干大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以高大、空旷为特点;后庭为宫,是帝后、嫔妃所居之处。宫殿都追求宏伟壮丽,一表现在宫殿屋宇之多,如西汉时萧何负责修造的未央宫就由40多座殿堂组成,周长达11公里;二表现在殿顶的形式和装饰上的考究,如大屋顶设让逐渐形成以重檐庑殿为最尊贵的形式。
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做阙。
阙身用砖石或砖石木混合建成,其上再建楼,这个楼就是“观”。观、阙又叫“魏”、“象魏”。其功用为构成宫廷雄伟的气势,便于嘹望守卫和公布告示。自汉至唐,观阙一直位于宫殿及其他组群建筑的前部,所以又成为宫门的代称,进而又引申借指朝廷。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于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宫殿前的魏阙,到明清时代演变为午门。现在北京故宫的午门(宫之正门)外左右两组高建筑即是。
其它建筑
祠堂:最初春祭称祠,祠后来用来泛指对鬼神的祭祀。汉代以后则变成祭神的住所,以后又称供奉祖先的庙为祠、祠堂。
寺:最初指衙门,在汉代,三公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如大理寺等。后由于西域僧人传经至中土,居于鸿胪寺,后便将僧人所居的庙也称做寺了。寺后来就专指和尚庙。
庙:本指祭祀建筑,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庙、太庙等,再如祭祀山川、神灵、仙佛或奉祀圣贤的地方,有寺庙、岱庙、城隍庙、土地庙、孔庙、关帝庙等。另外还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庙堂。
坛: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师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筑成。著名的有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塔: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