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二章 室内陈设和起居
一  室内陈设
四隅
室有四角,古称角为隅。室内的西南角称做奥,此处为尊者居坐之处。西北角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做屋漏。此外,东南角称窔(yào),东北角称宧(yí)。四隅都有幽深、隐蔽之意。阳光自户、牖入室,室内自然是北边亮南边暗,所以南边两角以奥、窔为名。
四隅中以奥为最尊。奥是室内的主要祭祀之所。古人迷信,又是泛神论,单说居室中所要祭的神就有户、门、灶等。
灶:一般在屋子的中央,这样既便于使室内四面的温度均匀,同时进火口对着户、牖可以保证烧火所需的自然气流,而进入室内的冷空气也立即得到加热。在照明困难的时代,灶火也是夜晚光亮的主要来源。
室内陈设
古人居家的生活用具因贫贱而不同,以下是古书中常见到的。
席筵:古人坐、卧时的铺垫用具,用芦苇、竹篾等编成。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人。席和筵,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不同在于:筵比席长一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席一词,被用以专指酒席。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椅凳,而是坐在地上。坐时在地上铺张席子,所以说“席地而坐”。睡觉也在席子上面,所以又有“寝不安席”、“择席之病”的说法。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大席子上再铺一张小席,谓之重席。
桌椅:桌,大约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桌子逐渐多起来,于是出现了椅子。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人们围着桌子欢宴的场面,桌子很大,周围可坐好几个人。桌椅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生活用具的变化。
几(jī):矮或小的桌子。古时人们席地而坐或坐在矮床上,用以吃饭、看书写字、休息或搁置物件。几,比较小,几面狭长,下面两端有足。
床榻:床,供人坐卧的用具。在古代,坐具也叫床,小的只能坐—人。榻,一种供人坐卧的家具,四足,比较低矮。较小的,供—人坐;较大的,可坐也可卧。有的榻上两面有矮屏风。榻又特指备客留宿的床。
胡床:古代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末年由胡地传入,故称“胡床”。汉灵帝时,宫廷很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关于胡床的记载已较多。将帅据胡床指挥作战;狩猎、竞射时也用胡床;居家时因胡床便于携带,可随处安置,因而使用较多。至隋,改名为交床,后来改床为椅,称为交椅。
几、床、榻这几类摆设因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人们的语言中留下了不少与此相关的成语,常用的有“明窗几净”、“床上叠床”、“扫榻以待”等。“明窗净几”是指明亮的窗子,洁净的小桌子。“床上叠床”指在床上再放一张床,比喻重复多余的事。成语“扫榻以待”则指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来到,指热忱迎客。
帷、幕:古代还在堂上室内设帷幕。帷与幕有别。《说文》:“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堂上也可以张帷,但最初一般是丧礼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堂上也随时可以施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