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二  古人的起居习惯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jì)。这是将要站起身的准备姿势,也是对别人尊敬的表示。《史记》:“[樊]哙遂人,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樊哙突然闯进而又怒容满面,使得项羽一惊,“按剑”与“跽”是同时产生的下意识准备起身自卫的动作。
因当时的坐是跪坐,时间长了,不免会造成腿脚麻痹,甚至抽筋,于是,平时人们大都采用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称为“居”,即蹲踞。其姿势是两脚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着地,实际上和蹲一样。
当时的人们都是坐在席上的,如果两人相对而谈比较机密之事,或十分亲密,就会出现两人的膝盖相碰的情况,叫“促坐”,也叫“促膝”,后来演化为成语“促膝谈心”。
古人还有一种“不规矩”的坐法,叫箕踞,或单称箕或踞。其姿势为两腿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有他人在而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
坐在席上也还有些讲究。《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坐不中席。”据说一张席子,独坐时以中为尊,既为人子,即使独坐也只能靠边。
席子在室堂中要放正,即席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尊者在堂,卑者在庭。宾客是受尊重的,所以在可以行宾主之礼的堂上,而宾客的从者则站在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