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三 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思想很为复杂,《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即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这段话大体上说明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过程。可以说,儒佛道思想因素相混杂而贯串他的一生,基本倾向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三教合一”论。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他的散文风格姿态横生、文理自然。在《贾谊论》中,指出贾谊并非常人认为的是汉文帝不善用人致使他怀才不遇,而是贾谊自己“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以致“不能自用其才”。在《晁错论》中剖析晁错被杀的原因,认为晁错在七国联合起兵时让皇帝领兵前去抵抗而自己留守京师,只图保全自己,结果被人乘此间隙进谗言而遭到杀害。这些看法发前人所未发,颇有惊人之处。
叙事写人记游之文在苏轼散文中艺术价值最高,其显著特色是善于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富于哲理。如《书刘庭式事》:全文只突出生活中一件事情,就表现了刘庭式高尚的品德情操。苏轼文在记叙里常寓深情和达观至理,《喜雨亭记》寓关心耕稼农作之情,《超然台记》寄游于物外之乐,《凌虚台记》阐明事物不断变更和相互转化的哲理等等。《前、后赤壁赋》文中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议论风发,达到了情、景、理的和谐统一。
《记承天寺夜游》总共才80余字,却有景有事有情,表现作者的“闲适”与“自乐”,纡徐从容,像水晶般玲珑透彻。
苏轼的诗
苏轼诗歌有2700多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写景抒怀的作品。《游金山寺》写游历江苏镇江金山寺的所见所思,描述了长江从“初发源”到“送入海”的壮阔瑰丽的景象,表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宦游的厌倦情绪。“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苏轼善于把寻常自然景物写得精警动人。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运用比喻,往往道人所不能道,像《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飞鸿踏雪泥喻比人生行踪,贴切新颖,后来“雪泥鸿爪”便成为成语,用以比说往事遗留的痕迹和人生无定的慨叹。
苏轼的写景诗还极富理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诗中既描述了庐山的千奇万秀,更晓人以理,启发读者对世界、对人生作更深入的理解,后两句遂成为有名的格言。
苏轼诗歌取材多样,还有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作品,别具特色。如《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题写在宋朝著名画家惠崇(和尚)所绘画上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并茂,相得益彰。
苏轼的词
苏轼用词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如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充满乐观自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于知密州任上:“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片描绘围猎的壮观景象,有声有色;下片抒发由出猎激发的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气势奔纵雄放。他自己对此作颇为满意,认为“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不过传说而已,但作者却借此表现了怀古之情,而怀古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怀才不遇之悲。周瑜的风发意气与作者的怀才不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篇,作于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时。苏轼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京师至此已有5年,和弟弟苏辙(子由)更是7年未见,中秋之夜对月饮酒,感慨万千,遂作此词。据说曾由当时著名歌者袁绹歌唱这首词,苏轼起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豪放、清旷之外,婉约词也写得很出色。思念亡妻所作的《江城子》感情深挚、凄婉动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整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朴实自然,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情意和持久的怀念,感人肺腑。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艺术性很高婉约词作,作品咏物拟人,借写杨花刻画出一个伤感幽怨的思妇形象。“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于词坛另辟门径,开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其创新精神也表现在“以诗为词”,用写诗的笔力写词,增强词篇曲伸自如、雄健顿挫的气势。其豪放词风则直接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人所继承和发扬,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萨都刺、以及清代的陈维崧等人,也都效法苏轼词。
苏洵、苏辙
苏轼父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早年赴考皆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嘉祐年间重游京师,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他的文章长于策论,纵横驰骋,气势雄伟,富于辞采,《六国论》是代表作。
苏轼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l9岁与苏轼同中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他在政治上与苏轼一致,也受“乌台诗案”连累遭贬。他的性格淡泊缜密,文章与父、兄齐名,世称“三苏”,苏洵为“老苏”,苏轼叫“大苏”,苏辙是“小苏”,都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所作《上枢密韩太尉书》议论风生,疏荡有奇气。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