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5.2  《水浒传》
 《水浒传》是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章回小说。《水浒传》是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是施耐庵以民间故事、话本、戏曲为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的。它以记载人物活动为重点,既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更多的是虚构和创作。     
《水浒传》写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的故事,它反映了宋江等人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展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阶级对立,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它的思想内容:一、深刻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挖掘了“民反”的社会根源。在这场“民反”的斗争中,不仅有李逵、阮氏三雄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的反抗,还有不少原来属于社会中层,甚至上层的一些贵族、官吏也因更高层次的官僚的种种欺压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这位东京80万禁军教头被逼上梁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原先虽然也时感闷气,但是对统治阶级存在着种种幻想。高衙内依仗权势调戏他的妻子,他仍然以屈求全。直到一退再退,无路可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才杀死仇人,毅然决然走上起义反抗的道路,并成为108将中坚定成员之一。
二、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作品在描叙官逼民反的过程中,塑造了一系列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李逵、武松、鲁智深、阮氏三雄、林冲等,是这些人物中突出的代表。在《水浒传》中,武松是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典型形象。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嫉恶如仇,好行侠义。景阳冈打虎,声震山东,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正气浩然。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更把他的武艺、精神与造反心理发展过程一步步托出,几乎成了一位在读者心中最为完满的造反英雄。
三、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作品开始写的多是个别英雄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反对社会上恶势力的斗争。这些斗争都只是个人的反抗,可谓是零碎的复仇星火。由于作品着力展示了一张欺压大众的黑暗势力之网,于是,在各个网点上进行个人反抗的英雄们随着斗争的发展与需要,逐渐地联合起来,从而扩大规模,扩大区域,形成燎原之势,形成一支占据水泊梁山与朝廷对抗的起义队伍。智取生辰纲,是这个过程的关键一步,不少阶层的人都参加了斗争,取得了胜利,上了梁山。宋江上山,高树“替天行道”大旗,诸路好汉纷纷上山,反抗的个人组成了起义的整体。此后,起义队伍在不断的斗争中扩大与成长起来,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震撼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水浒传》在这里虽然写的是农民起义,但由于这支起义队伍成员十分复杂,因此在描述中又浸渗着相当程度的市民意识。
四、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出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军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向封建统治阶级妥协投降,对宋江等人的忠义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宣扬。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终结局有三:一是被镇压而遭惨败,二是妥协投降,使起义夭折,三是起义虽然成功,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者,但由于起义领袖走上皇帝的宝座而成了新的封建统治者,农民起义实质上还是失败了,因为它只不过是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工具而已。《水浒传》中宋江领导的起义军走的是第二个结局之路。
作者对“受招安”的肯定与对“受招安”后结局的揭示,体现出作者自身的思想与认识上矛盾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复杂的矛盾,使得《水浒传》这部作品成了呼唤被压迫者反抗的檄文,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艺术成就
作为英雄传奇的章回小说开拓之作,《水浒传》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
作者善于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入人物的际遇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来刻划思想性格,在事件的进展中,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例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三人都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无一得志而且受上司欺凌。林冲是一步一步被“逼”上山的,鲁智深是向官府挑战而主动上山的,杨志则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山的。三个人的思想性格便在各不相同的命运轨迹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由于作者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刻划人物性格时,能够显示他们的本质特征。招安是作品中一个重大事件,对于此事的态度,不同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人是不一样的。宋江出身富家,本身原是“刀笔小吏”,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他被“逼”上梁山与李逵等人不同,上了山只不过“权借水泊暂时避难”,他盼望招安,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李逵出身贫苦,与官府誓不两立,一听见招安就怒火满腔;而富于经验和知识的智多星吴用虽不像宋江、卢俊义那样对招安有热情,也不像李逵、鲁智深那样反对招安,而是提出有条件招安。三个人性格的不同之处十分鲜明。
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细腻地刻画人物个性。武松打虎,哨棒先折,这对于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恶战气氛,是一极妙的细节描写。对比的手法主要是突出相同者中的不同特征。鲁智深与武松二人都是性情刚直、好打抱不平的勇士。鲁智深是军官出身、阅历深,痛恶社会的不平,虽然性格急燥,行动莽撞,但在斗争中又细心机智,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假装气忿,“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武松则勇猛刚直之中显出有心计,为武大报仇,考虑极为周密,从调查情况入手,到杀嫂取口供,杀西门庆,自首县衙,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时,见他“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句精彩的心理描写,也把这位不畏强暴,不避危难的英雄细腻的内心世界给揭示了出来。
《水浒传》的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且富有变化。小说通过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展示起义斗争的广阔画面,许多故事情节既相互勾连又可独立成篇。从全书的大结构上看,它的完整性表现在开端、高潮和结局的精心安排上,故事发端于英雄们的个人反抗,接着众英雄梁山泊排座次形成了起义的高潮,然后是接受招安,终以“魂聚蓼儿洼”悲剧告终。故事的大结构中又含有许多小结构,几乎大部分主要人物,尤其是武松、鲁智深、宋江、林冲的反抗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开端、高潮和结局。可以说,《水浒传》的结构布局特征在于“单人成篇,连篇成书”。
《水浒传》的语言是以民间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其特色是洗炼明快,富有表现力。“武松打虎”一段,十分精彩。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要言不繁,恰到好处,一只真老虎跃然纸上。写武松博虎,先闪躲后按住,拳脚相济,明快传神。李逮的梗直真诚,阮小七心直性急,吴用足智多谋,宋江谦虚下人,阎婆惜刁钻泼辣,王婆老练圆滑等等,都是和性格化的语言分不开的。
《水浒传》全书艺术成就不平衡,排座次之前,水浒英雄被描写得十分精彩传神。上山之后,则缺少动人之处。一些战斗场面描写也显得单调、贫乏而又繁琐。《水浒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小说、戏剧、民间文艺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说唐》、《杨家将》、《说岳》、《水浒后传》等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影响。戏剧方面《宝剑记》、《义侠记》等都是有关水浒的剧目。民间文艺中吸取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更是屡见不鲜。《水浒传》不仅为后来文学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而且在小说的写法,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给予后人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