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期和变革期,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诗、文、词、戏剧、小说等在这一时期都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一 诗歌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可为两个阶段,一是清初至康熙的80年间,一是乾隆、嘉庆80多年间。前80年诗以反映民族矛盾和揭露民生疾苦为主,后80年诗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步走向拟古主义、形式主义。
清初至康熙年间诗人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明入清坚持民族气节的诗人,一类是原为明臣后屈膝降清的诗人,一类是生于明末、在清初成长并出仕的诗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尤其是顾炎武的诗成就更大。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清兵攻破南京,他立志恢复明室,更名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复社和抗清斗争,失败后不顾清王朝的威胁利诱,继续奔走各地,为复国作准备,著有《亭林诗文集》。他的诗风格遒劲,形式多吊古伤今、托物起兴。如《精卫》,借古代精卫填海的神话,表示要把抗清斗争坚持到底,“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期”。《京口即事》是他对南明弘光政权寄予复国希望的流露,这些都是他的名作。
与顾炎武同时的黄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也参加了抗清武装斗争,诗歌也表达了爱国思想感情,如黄的《山居杂咏》,王的《读指南录》。清初实际主盟诗坛的是屈节降清的钱谦益(1582—1664)和吴伟业(1609—1671),他们当时诗名出众。但因原在明朝为官后又出仕清朝,没有保持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指责。
清初至清中叶,真正对后世影响较大、最有名的诗人是王士祯(1634—1711),他生于明末,长在清初,在钱谦益、吴伟业后作为诗坛盟主。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今山东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带经堂全集》。他论诗倡导“神韵说”,以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妙悟”、“兴趣”说为宗旨。他的不少诗都有这种韵致和风味,如《真州绝句》第四首:“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乾、嘉年间的清代诗坛,影响大的是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及翁方纲的肌理说,独立于拟古倾向和形式主义诗风之外袁枚的性灵说。
当时与袁枚齐名的诗人有赵翼、蒋士铨,他们并称“乾隆三大家”,稍后的有黄景仁与袁诗风相近。比袁略早的有郑燮,即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名画家。他的诗清新朴实,具有现实生活内容。
在清代诗坛上,真正打破诗坛拟古主义与形式主义盛行局面,开近代文学风气之先的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穗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己亥杂诗》第八十三首“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便以自责的口气,直率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罪恶。《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表现反抗束缚、主张变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