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二 散文
清初名散文家有号称“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汪琬,以及王猷定、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邵长蘅等。其中以侯方域最知名。
侯方域(1624-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复社成员,著有《壮悔堂集》。他的议论文纵横恣肆,气势磅礴。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这是在崇祯16年(即癸未年)侯方域离开南京去宜兴,行前写给阮大钺(即阮光禄,阮曾任光禄卿)的一封信。信中义正词严地谴责阮大钺依附阉党倒行逆施,措辞婉转而锋芒毕露。他的传记文学写得更出色,如《李姬传》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坚持正义,明辨是非,不畏权势所动的动人事迹,即着重截取李香君与自己交往的片断,真切有力地表现她与阉党的不妥协态度。
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诞生了一个散文流派——桐城派,它的创始人方苞,继承者刘大櫆,集大成者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桐城派。他们的文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散文优点是简洁、严谨、质朴。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历官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代表作《狱中杂记》写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在狱中所见所闻。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了清初司法制度黑暗和监狱阴森可怕的情景。文字简朴,因事见议,不多议论,体现了桐城派作文的特点。
姚鼐(1732—1815),刘大櫆弟子,字姬传,有室名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做过考官和《四库全书》纂修官。他的游记写得尤佳,如《登泰山记》便是古代写泰山日出壮观景的最佳篇章。作者从云、山、海、日四方面落笔,动静结合,把日出的壮丽景色写得鲜明逼真。
乾隆时期,袁枚、郑燮、蒋士铨等人是不受桐城派牢笼的名散文家。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清爱国的英雄事迹,诚挚感人。郑燮的家书写得亲切质朴。袁枚的《祭妹文》和蒋士铨《鸣机夜课图》写对亲人的悼念和缅怀,哀婉真切,刻画精细。
龚自珍的散文可分为学术论文、政论文和杂文三种,以前两类数量最多。总的倾向是“讥切时政”,如《明良论》,对封建官僚制度作了种种针砭和批判,言辞激烈。《病梅馆记》对封建专制压抑和摧残人材,也借“病梅”作了尽情揭露。其它著名散文还有《说张家口》、《说居庸关》、《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等。
到了晚清,散文的发展出现不同的趋势,一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二是新文体的出现。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得力于梅曾亮和曾国藩。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发表的《少年中国说》等文章,虽属文言,但内容广泛新颖、逻辑严密清晰、文字平易畅达,时人称为“新文体”。梁启超的新文体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