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五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他受到孔门家族传统的封建教育,抱有儒家的政治理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在御前讲《论语》受到赏识,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怀着感激涕零的心情,开始了仕宦生涯。这段时间里,他初步接触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人民的苦难,对政治的腐败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还游历了扬州、南京一带,凭吊过前朝的遗迹,并结识了冒辟疆、杜濬等明末遗民,增长了不少南明兴亡的历史知识和切实感受。回京以后,他虽继续担任国子监博士等官,但已不再热中于仕途了,而是以全力来完成那部准备多年、构思已久的《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期能“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桃花扇小引》)。
《桃花扇》是一部敷演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者试图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并揭示南明亡国的历史教训,以抒发所谓“兴亡之感”,作为后人的借鉴。
剧本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忠实于历史真实而又有自己的艺术创造,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反映历史的真实,成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部历史剧,作者对史料的搜集和考订是相当严肃的。剧本通过《桃花扇》把侯、李爱情的曲折遭遇和国家兴亡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爱情直接和政治斗争相结合。这种以鲜明的政治内容为基础的爱情描写,既跳出了一般传奇的陈陈俗套,也不同于以社会动乱为背景的才子佳人戏,是爱情剧中的一个新的发展。
第二,着力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剧本最成功的形象是李香君。她虽是江淮名妓,但却具有鲜明的爱憎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她和侯方域的结合主要是基于憎恨“魏家钟”——阉党的政治态度上。之后,她更是一步步主动地闯入了政治斗争的中心。“却奁”一出,她责备了侯方域动摇妥协的态度,以自己的坚贞帮助侯方域坚定了政治立场。“骂筵”一出,她直面当朝奸相马士英,怒斥其希君之恶,误国殃民的罪行,不惜血溅当场,显示了凛凛气节和锋铮傲骨。一个卑贱的歌女,能有此高尚的节操,是令人可敬、可佩和可感的。
又如杨龙友,他是个帮闲文人,既是侯方域的朋友,又与马士英、阮大钺等人相交,既有一定的正义感,又做过权奸的帮凶,是一个相当复杂但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物。剧中对他的处理,分寸掌握得很恰当,写出了他可鄙的一面,也写出了他好的一面,还让他把香君守楼溅上鲜血的诗扇点染成挑花扇,作为全剧的中心道具,充分肯定他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作者这样做,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第三,全剧结构精巧宏伟,布局均衡匀称,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剧本把纷繁的历史事件安排得有条有理,都紧紧围绕侯、李的爱情线索而展开,纲举目张,主次分明。侯、李的相识、相爱是随着反阉党的斗争的开展、胜利而发展的,而他们的分离也是阉党重新得势的必然结果。之后,侯方域颠沛奔波,李香君备受苦难,南明的政治局势也江河日下。待等侯、李重逢,却已是江山易主之时了。因此,侯、李的离合,与南明的兴亡是同步的。这样的处理,以侯、李爱情襟带历史的变迁,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条理清晰,宜于表演也适合观赏,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阶值。
第四、唱词精美,且注重宾白的创作。《桃花扇》的唱词精美传神,屡屡为人称道。如《余韵》中[哀江南]套曲的[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其它戏曲作家
明末清初,有一批戏曲家活跃在苏州地区,他们的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有许多共同点,形成一个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其中代表人物是李玉。李玉(1591?-1671?),字玄玉,别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江苏吴县人。出身低微,以布衣终身,作品表现出一种忠君爱国之情以及对混乱社会的不平。写于明末的作品以合称“一人永占”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有名。清初的作品为《万里圆》、《千钟禄》、《清忠谱》,尤其是《清忠谱》,它是李玉的代表作。这个剧本是李玉与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等三人共同创作的,歌颂东林党人周顺昌嫉恶如仇、不畏权势的优秀品质。热情赞扬人民群众伸张正义反抗强暴的斗争。作品塑造的周顺昌的形象突出,他生活俭朴,嫉恶如仇,正直敢言。友人魏大中遭阉党迫害被贬,他不顾世俗的冷眼,主动与他联姻。作品写市民包围巡抚衙门及痛打校尉这几出,很动人,后来京剧的《五人义》演的就是这一段。这种人物和事件在舞台上出现以往是没有的,在我国戏曲史上,把市民政治斗争搬上舞台这是第一次。
李渔(1611—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自幼遣游四方,终身不仕。晚年由南京移家杭州,自蓄家妓,携至各地献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所写剧本今存l8种,流行的有传奇《笠翁十种曲》。他的戏曲论著见于《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词曲部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另外在声容部也有一些有关戏曲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