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2.2 豪放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
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于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较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非常自信和自负,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王翰是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为人狂傲而放纵。代表作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是个慕侠尚气的性情中人,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的身上又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如《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最擅长写的是七绝,代表作为《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四)”
除边塞诗外,王昌龄的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于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由于他早年好赌博饮酒,择妻以貌美为准,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用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此诗虽不甚协律,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李颀,嵩阳(今河南登封县)人,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后退归家园,往返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诗歌《古从军行》较为著名:“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首诗托古讽今,深刻揭露了唐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胡汉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落笔沉痛,结末两句对比强烈,尤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凉州词的来历
从初唐乃至开元盛世,边界上各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犯始终未断,所以朝廷必须屡派军队前往御敌。而军队里除了带兵打仗的武官,也还需要一批文官随军掌管文牍事务,这样一来,大批的文人就有了去边塞参战的机会,“边塞诗”的发达也就由此而生。
王翰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线的,“驾部”是专门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员外郎是个副职,基本也由文职人员担任,所以不忙不闲的,也还有时间作诗。王翰的这一首,显然是站在某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角度上写就的——那将军在行辕里正痛饮着甜美的葡萄酒,而此刻,探子忽然来报说敌军到了。他来不及将剩下的酒喝完,催他披挂上阵的琵琶声便也奏响。他放下酒杯,跨上战马,这会儿似乎又感到酒劲儿有点上来了,摇摇晃晃的。不过,临行前他还是对身边的僚属们开了句玩笑说:没准儿我是醉倒在沙场上的,而不是被敌人打死的,即使如此你们也不能笑话我,因为自古到今,本来在那战场上就没几个人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