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三 中唐诗坛
3.1 大历诗坛
唐代宗大历时期是盛唐向中唐演变的过渡期。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
韦应物,京兆万年人,出身于高门望族,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有名的画家。因做过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为“韦苏州”。他的诗歌大量写田园山水,但也不乏反映民生,斥责贪吏、讽刺豪门的诗篇。艺术上深受陶渊明、王维的影响,形成一种闲淡简远的风格。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以笔墨简洁的景物描写,简淡自然而又精炼的语言,传神地写出了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表达出清幽空寂的人生情怀。
刘长卿(约726~约787),字文房。他诗歌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以及描绘山水景物。他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日即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3.2 韩孟诗派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师说》等。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立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
韩愈近体律绝也不乏佳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得清新自然,是很优秀的传世之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属浙江德清县)人。孟郊潦倒一生,但颇有诗名,与韩愈并称“韩孟”。其诗多写穷愁孤苦的内容,诗风高古险峭、瘦硬生新。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孟郊内心其实很有侠气,他在生活中也有破啼为笑的张狂时候,如《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诗也有散文化的倾向,表现为诗中发议论。如小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写得自然平易,结尾的议论新颖而富有情味,于质朴中见奇妙,是家喻户晓的佳作。
3.3 元白诗派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进人中唐,一般人的太平迷梦早已打破,诗人饱经乱离之苦,对时代有更深刻的认识,文学的态度也就一变而为严肃、认真、深沉,诗歌创作由华丽变为平实。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穆宗长庆问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刑部尚书。晚年住在洛阳,号香山居士。白居易主张发挥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作用,即《与元九书》中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他最看重的是讽喻诗,如《卖炭翁·苦宫市也》,在诗中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所何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文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有名。《长恨歌》全诗主要描写了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爱情的纯真性。文中作者为李、杨两人的悲剧感伤不已,由衷其不幸而归结为对爱情忠贞的咏叹:“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相较而言,关于《琵琶行》的主题向来无争议,那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的杂律诗流传较广的是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都写得自然流转、明丽圆熟。
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元稹比白居易小七岁,但他首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如《田家词》以老牛象征老农,揭露官府的残酷掠夺。但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水平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唱和诗,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以垂死时突然坐起,形容骤闻噩耗时的震惊,真是动人心魄。
3.4 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了《忆江南》词牌。白居易赞其为诗豪放,故刘禹锡又有“刘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逐朗州期间。如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咏史诗虽数量不多,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多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刘禹锡在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到过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受当地民谣俚曲的影响,创作出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的诗今仅存一百余首,抒写被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如《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为从遭贬谪的悲愤中解脱出来,柳宗元读佛书,游山水,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3.5 张王乐府
继杜甫和韦应物之后,大量创作乐府以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有张籍和王建这两位诗人,后人常称之为“张王乐府”。
张籍(7667~8307),字文昌,祖籍苏州,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以乐府诗著名。诗作今存四百多首,其中乐府诗约七十首。创作题材较为广泛,有揭露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的,也有抨击豪门作恶的,有反映农民生活的。如《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了农民的不满,但只是如实写出,不强加议论。
如《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王建(766~831?),字仲初,三辅(今陕西西安附近)人。他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往往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王建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王建也因此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如:“教遍官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学阿谁。(其八十一)”、“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其八十八)”
3.6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死于家中,年仅二十七岁。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是一位早熟的天才,《新唐书》本传说他七岁就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在他早期的诗作里就洋溢着过人的才气,如《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当李贺怀着理想步入现实社会时,可面对的却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社会黑暗,不到二十岁,便出现鬓发凋落变白等早衰症状。在离开长安时写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说:“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蕴含着作者“感士不遇”的凄凉,蕴含着希望和失望交织成的悲愤。
在李贺的灵魂深处,充满着生既无法肯定生命得到长存,就转而歌唱死亡的永恒。他的一些抒写幽怪境界的诗歌,歌颂神秘,歌颂鬼魂。如《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此诗幻想六朝名妓苏小小为失去往日的爱情欢乐而忧伤,是一首幽灵的恋歌,凄艳绝伦。李贺对描写鬼魂的偏爱为他赢来了“鬼才”之称。
李贺诗歌的意象非常奇特,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如《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人物轶事:“呕心沥血”的来历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驴子,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元稹的爱情故事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
可是造化弄人,韦丛27岁因病去世。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其四)”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小孟郊巧对蠢钦差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个才子叫孟郊。这个孟郊出身微贱,但读书用功,非常出众。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时候,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唷!小叫花子,你甭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
这钦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略一沉思,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钦差一听,气得浑身像筛糠,但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老钦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气活现开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小孟郊看着像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