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2.5 “诗圣”杜甫
杜甫比李白晚生十一年,他主要生活于开元、天宝盛世;但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以后。存诗1400多首,全面、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要求,因而有“诗史”之称。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诗的“诗史”性质和写实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如《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此诗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诗的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的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杜甫在以时事入诗时,不仅仅只是客观的记述,他的笔端饱含着泪水和深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于是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诗句。由于作者对乱离生活有着切身体会,才有“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无家别》言:“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
杜诗里不乏贫贱夫妻、饥寒儿女的生活情景描写,以及思亲念友的情感抒发。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写实艺术,也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这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在对自然山水的描摹中,有时代的风云和自己的身影,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与迟暮飘零之感,明显地有别于一般山水诗的流连光景。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的含义,可以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杜甫的诗歌,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当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如《逃难》:“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残酷的现实把杜甫压得经常展不开眉头,他晚年的作品更是充满了感伤的情绪。如《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律诗成就
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尤其到了晚年,杜甫纯粹的叙事古诗写得少了,写景抒情的律诗则特别多,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但写得浑融流转,无丝毫用力的痕迹。
杜甫也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七绝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七绝比较随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足以构成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来表达,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童年故事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小官。在这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