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2.3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
高适(704~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莜县(今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一心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试图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写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近体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却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一个没落了的官僚家庭。其诗歌想象丰富,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他在《送郭父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也是岑参慷慨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
岑参第二次出塞的幕主封常清,是其第一次出塞时的幕友,上下和同僚的关系都很融洽。尽管边塞生活比较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有佳作,如《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客居遥远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遂成为客中绝唱。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绛县)人。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噪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在壮观中寄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