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的头衣
一 冠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biàn)三种。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它的作用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当时的冠主要是为把头发缚住,其次是起装饰的作用。古代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之后,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该戴冠而不冠,是“非礼”的。《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马援未做官时,侍奉他的寡嫂,从来都是“不冠不入庐”。皇帝礼敬大臣也是如此。西汉武帝时,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奏事,正巧武帝没有戴冠,武帝看见汲黯进来,急忙躲入帷中。此后,凡形容皇帝在礼节上敬重大臣,都用“不冠不见黯”称之。
冠的部件
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髻),用纚(xǐ)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jī)、簪。
笄、簪是根细长的钎子,一头锐、一头钝,一般是用竹子做的。笄与簪略有区别,大致是簪的一端有华丽的饰物,所以从汉代起,簪多为妇女使用。为了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两旁缀有丝绳,可以在颔下打结,以便把冠圈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叫缨。
男子不戴帽的人群
古代男子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平民和异族人。平民不戴冠,只能戴巾。留全发、戴冠,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因此异族人也不戴冠。
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即剃去头发。古人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是不可轻易使之受到损伤的。因此,髡刑对于古人来说,也是很重的刑罚。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发,所以自然也就不用头衣了。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有些文学作品中就用“苍头”来称代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