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二 冕
冕最初是诸侯大夫在正式场合(祭祀)用的礼帽。人们习惯上将“冠冕”连用,用作仕宦的代称。“冠冕”象征着庄严、体面,而“堂皇”原指明亮的殿堂;成语“冠冕堂皇”,原本是庄严正大的意思,但因为上层人物有很多伪君子,为民众所厌恶,所以后世大都用作贬义,带有讽刺之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大礼冠,外面是黑色,有时是朱红色。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木板,叫“延”,又写作“綖”,下面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挂有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又写作“鎏”。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旒数,据说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各有等差。汉代后只有皇帝的头衣才能称作“冕”,所以“冕”或“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由于冠冕戴在头上,所以又引申出“首屈一指”的意思。北方话中“好的盖了帽了”就是这一意思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