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二 礼服
到了周代,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冠服制度也逐渐完善,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帝王百官的礼服
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凡举行祭祀大典,以及朝会、大婚亲迎等,帝王和百官都必须身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和纁裳等组成,合称冕服。
冕冠又分为大裘(羔裘)冕、衮(gǔn)冕、鷩(bì)冕、毳(cuì)冕、希冕、玄冕六种样式,合称“六冕”或“六服”。大裘冕是帝王祭天的礼服;衮冕是帝王祭祀先王的礼服;鷩冕是帝王和贵族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所着礼服;毳冕是帝王和贵族遥祀山川的礼服;希冕,又作“絺冕”,为用于祭祀社稷的礼服;玄冕则专用于小型的祭祀活动。
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不同,有等级的区别。如帝王冕服的玄衣,是用黑色材料做成的上衣,纁裳是用浅红色材料做成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 
日、月、星辰,表示天子照临天下,像日、月、星辰那样光耀;山,象征王者镇重安定四方;龙,象征人君善于应机变化;华虫,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一种礼器),表示人主威猛而有智慧;藻,表示洁净,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火,表示王者率领百姓归顺天命的意思;粉米,象征人君有济养众生之德;黼,画作斧形,表示王者善于决断的意思;黻,是相背的形象,表示王者善于明辨是非曲直,等等。总之,这一切都隐含有规劝人君的意思在内,同时也标榜君德的至高无上。

上图为十二章纹样特写,从左至右第一排为山、月、藻;第二排为黻、星、黼;第三排为华虫、宗彝、龙;第四排为火、日、粉米。
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则视其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大体与冕旒的数目相应。如冠用九旒,则冕服用七章;冠用七旒,冕服则用五章,等等。另外,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足着赤舄絇履。在其他场合则要穿白色或黑色的舄。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章纹多少而递减。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此类推。
冕服还有一些附件:一是“芾”,即蔽膝,系在革带上面,垂至膝前,象征古代遮羞布,以表示不忘古的意思;二是“革带”,用皮革制成,用来系带和绶;三是“大带”(又称绦带),用丝织成,用来束腰,下垂部分叫“绅”。后世因此而称有地位的人为“绅士”。此外还有“佩绶”和舄等。到清朝,冕服制度被废止。
皇后的礼服
王后的服饰也有一定制度。共有袆衣、褕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等六种,都属于连衣裳。这六式衣服所以不分上下,据说是意在表示女子的崇尚专一。
袆衣、褕翟、阙翟:是王后伴随帝王参加各种祭祀大典时所穿的礼服,上面均画有翟(长尾雉鸡)形图案作为装饰,但颜色有玄、青、赤之别。
鞠衣:是王后在养蚕季节到来时,用以祭告先帝所穿的黄绿色(如初生桑叶之色)礼服。   
展衣:又名襢衣,是王后礼见帝王、宴见宾客时所穿白色礼服。
褖(tuàn)衣:为平日所穿黑色便服。在穿着这些服装时,为显示它们各自的色彩,还要衬以素纱。
此外,王后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以“副”(像汉代的假髻步摇)为首服,足着黑舄。至于其他贵妇的服饰,也订有具体制度,严格体现着等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