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三  梳妆
这一时期,在一些贵族妇女中间,曾流行一种名叫“蔽髻”的发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在髻上插有金银首饰的假髻。她们使用假发是为了增加发髻的高度,追求危、邪、偏、侧等妩媚的风姿。她们常常在发髻上再饰以鲜花、簪子等,更增添了女性的魅力。
命妇的假髻所用饰物, 有严格规定,按金钿多少区分等差。随着假髻的盛行,人发供不应求,假髻的价格相当昂贵,贫家女子无力置办,只好向人求借,故时有“借头”之说。“东晋名士陶侃之母早年因家贫无力待客,忍痛剪下自己秀发卖钱沽酒这类佚事,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魏文皇后甄氏所梳“灵蛇髻”也曾名噪一时。“据记载,甄氏被纳入魏宫后,常看到一条绿蛇在其寝宫中爬来爬去。每当甄氏梳妆,它便盘作一团,出现在甄氏身边。甄氏感到很奇怪,于是就模仿它盘绕的形状梳成各种髻式。结果,发髻巧夺天工,每日不同,深得天子的喜爱和妃嫔的欣羡。”
当时的普通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妇女,将头发绾成单鬟或双鬟髻式,高耸在头顶之上。也有梳丫髻或螺髻的。
南朝时,受佛教人物衣着打扮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竖的环式,因而有“飞天髻”之称。此外,还有在额部涂黄(名“额黄”)、眉心点圆点(名“花钿”)及鬓边或胸前插鲜花、腕上带手镯,或用金银、玳瑁做成斧、钺、戈、戟等形状充当笄来作装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