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二章 古人的体衣
 一  上衣
襦(rú):在古代,襦是一种御寒衣。“襦”较为短小,便于劳动,是庶民之服。
深衣:古代要求深衣要刚好到脚踝的位置,类似现在的连衣裙、长袍之类。“深衣”是贵族之服,因此要求不能“见肤”,否则就是“失礼”。平民只在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下才穿深衣,所以贵族穿的深衣就成了平民的礼服。

单衣、复衣:古代上衣有单、夹之分。襦而没有里子,那是已经破烂成单衣了。里,又写作“裡”,“表里如一”这个成语就是从衣服构造的角度来说的。
亵衣、泽:所谓的“亵衣”,就是指与身体经常摩擦的贴身内衣的统称。亵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泽”,这是因为它贴身而沾汗泽的缘故。“中衣”也是一种亵衣,《红楼梦》第六回:“(袭人)趁众奶娘丫环不在房时,另取出一件中衣,与宝玉换上。”
寒衣:特指冬季御寒的衣服。通常有裘、袍、襺。
裘(皮衣):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成语“冬裘夏葛”就是古人冬夏服饰的典型概括。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多为平民所穿。成语“反裘负刍”、“反裘负薪”都是言明平民对裘衣的保护,反过来穿裘背柴,以免皮毛脱落。成语“集腋成裘”(狐裘)则反映出贵族所着裘衣的来之不易、极为珍贵。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
袍、襺:絮新丝棉的叫襺,絮乱麻和旧丝棉的叫袍。
古代达官贵人的上衣
右衽(rèn):古人衣襟向右掩,在右腋下用两根细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所以便称之为右衽。而“左衽”则是边远地区的“异服”,于是就成为蛮夷的代称。女子穿的是直襟,在腰间束一根带子,两边不相交叠。
 带子:古人“服皆有带”,因古人服饰没有纽扣,主要靠带子。平民百姓的腰带是用熟牛皮制的,叫“韦带”。所以后来“布衣韦带”就成为平民的代称。而贵族、官吏用的腰带则主要有以下两种:大带,丝织的,用来束衣。后代有所谓金带、玉带,都是在带上饰以金、玉,是官员的服饰;革带,主要起装饰作用,用皮做成,不直接系在身上而是系在大带上。最早的革带不加装饰,但从魏晋以后,用金、银、铜等装饰腰带,区别身份高低。

裾:一般情形下,衣服前面的叫襟,衣服后面的下摆叫“裾”。但“裾”有时也可指衣服的前后部分,如曹植《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
袖子:古代的袖子较长,垂臂时手不露出,所以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因为袖大,所以可以藏物。现在保留的成语“两袖清风”,指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形容居官清廉,没有余财。

 
平民的上衣
褐:是古代一种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极粗劣的衣服,为贫苦人所穿用,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不保暖。贫贱之人也被称为“褐夫”。
布:往往指麻布,也可以是一切麻毛织物的统称。相对褐来说,布稍精细一些。所以“布衣”是平民的代称。成语“一介布衣”、“布衣之士”、“布衣黔首”都是对平民的称呼。
“布衣”与“褐夫”虽然都指平民,但“褐夫”往往指平民当中更加贫困的人。成语“短褐穿结”就专门用来形容人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