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请横屏观看,并关闭手机锁屏功能
第一编 先秦文学六  妇女的头饰
先秦之际女子不戴冠,到后代妇女才有戴冠的,如唐宋的“花冠”、宋代的“凤冠”、元代妇女的“顾姑冠”等。女子十五而笄,就像男子二十而冠一样,要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用纚包住,插笄固定,表示从此成人,可以婚配了。
髢(dí)
古代很重视妇女头发的美丽。但如果头发长得不理想,古人就会用别人的好头发来装饰自己,类似与我们今天的假发,当时叫做“髢”。
《世说新语·贤嫒》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困,有一次,一位朋友在冰雪天带着很多仆从来投宿,陶家一无所有,无法招待,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卖髢所得足以这样招待客人,说明古代的髢是非常昂贵的。
笄、簪、发钗、步摇
女子虽不戴冠,但也用笄或簪来固定发髻。笄一般是用竹子做的,但讲究的笄,是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簪头上还有珠宝和玳瑁,因此贵族妇女的笄簪是很讲究的。
笄、簪后来稍稍演变就是钗,钗不过是一头分叉成两个细尖的簪罢了,形状像个叉子,故名。发钗是古代妇女的妆饰用品,专用于发髻的造型,尤其在梳挽高髻时,更是必不可少。中国妇女普遍使用发钗,是西汉以后的事情,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
簪子上不但镶以珠玉,后来又在簪的根部缀上珠玉垂下来,人一走动它就摇晃,所以称步摇。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贵妇人的首饰,至于穷苦人,就只能用骨、竹乃至荆条作簪、钗。后代以“拙荆”为对人谦称自己妻子的词儿,其中“荆”,即“荆钗”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