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七章 唐五代服饰
一 官服
皇室服饰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
大裘冕: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帽和礼服。
衮冕: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
通天冠 (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
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
武弁: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
白帢:大臣去世穿,着白纱单衣,乌皮履。
皇后的服饰:把周代王后的六衣简化为三衣。
袆衣: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服饰图案为翚雉(五彩的野鸡)。
鞠衣:季春之月,皇后躬亲蚕事的典礼穿。
襢衣:皇后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衣。
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着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视事及宴见宾客,戴乌纱帽;朔望视事着弁服;乘马时着平巾帻。
官员服饰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而且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唐代低级官吏常着青袍,也称青衫。白居易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青袍”、“青衫”指的都是徒有虚名的闲职或下级官吏。
唐幞头 唐代官吏戴幞头较为普遍。唐代幞头由汉代巾帻演变而来,以罗代缯,把四脚改成两脚。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幞头的造型。
唐代官吏的毡帽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裴晋公早朝时,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他戴的是厚毡帽,才免遭杀身之祸。”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麻靴。到南唐时,出现一种比较讲究的“银缎靴”。
配饰 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这是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分成两爿,一爿在朝廷,一爿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它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